超声造影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超声造影剂发展逐步成熟,造影增强超声这一新技术开始普及应用。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李瑛琦
来源:1影1世界
Hi
作者简介
李瑛琦,副主任医师,超声科主任。市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市超声影像工程学会理事长,副会长,省超声工程学会理事,省介入消融委员会委员,省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常委。主要从事腹部、妇产、全身浅表器官及血管的超声诊断、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疗。医院“十佳青年医师”、首届医师节市“百佳好医生”、"运城名医"等称号。超声造影技术
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
(CEUS)
医学超声发展史
70年代崛起的实时灰阶超声即B型超声或二维灰阶超声断层扫描技术,奠定了现代超声诊断的基础,为超声极为广泛地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80年代发展起来的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使现代超声影像诊断极具特色,为心血管和全身器官组织血流的无损检测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开创了新的领域;
90年代以来,超声造影剂发展逐步成熟,即造影增强超声的普及,借助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和超声造影谐波成像技术,能够清楚显示微细血管和组织血流灌注,增加图像的对比分辨力,大大提高超声检出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这和增强CT扫描原理极为相似。提高了常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水平,是医学超声发展历程中新的里程碑,是超声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超声造影的原理
超声造影(CEUS)的原理是利用微小物质(散射体)产生的背向散射信号强度与其散射截面积大小成正比。
气体压缩系数明显大于固体,在探头发射超声频率、散射体大小以及介质物理性质相同条件下,微气泡的散射截面积最大;与血细胞及周围组织相比,微气泡所产生的背向散射信号最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有效的增强心肌、肝、肾等实质性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和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进而对病变组织的良恶性进行评估。
肝细胞癌造影剂动脉早期快速充盈
超声造影剂
目前第二代超声造影剂为包裹高密度惰性气体(不易溶于水或血液)为主的外膜薄而柔软的气泡,直径一般在2-5um左右,稳定时间长,振动及回波特性好。第二代造影剂包括Optison、Sonovue、Sonazoid等,其中声诺维(Sonovue)在全球应用广泛。
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作为一项新型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被誉为超声微循环血管造影。
它比普通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供更丰富、更明确的诊断信息,且快速简便,可重复操作性非常好,临床实用性很好,目前已逐渐成为临床常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超声造影可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管系统、妇科系统、浅表器官及心血管等等,具体如下:
①腔内超声造影:用于显示异常分流、反流和血管腔内血栓等。
②心肌超声造影:显示心肌缺血、鉴别心肌存活、评价介入治疗疗效和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在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药物负荷)的同时进行心肌声学造影,除了可观察到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外,还可显示心肌灌注情况。
③外周血管:用于检测动脉狭窄、闭塞及动静脉血栓等。
④肝疾病造影:用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协助肝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评估肝肿瘤介入治疗效果。对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和再生性结节有特殊的超声造影特征,极大地提高了超声对这类疾病的正确诊断率。
肝海绵状血管瘤呈缓慢向心性充盈
⑤肾脏疾病造影:用于肾肿瘤的鉴别诊断,包括肾细胞癌、肾囊性癌、肾乳头状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脓肿、肾移行细胞癌和肾血肿等。还用于肾功能评价、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反流性肾病以及肾内活动性出血等。
小肾癌增强晚期假包膜显示
⑥胰腺疾病造影:主要应用于胰腺占位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
⑦实质性器官创伤造影:超声造影能精确定位创伤创口,在发现微小的创口同时可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等。
⑧浅表器官造影:主要用于乳腺肿瘤、睾丸肿瘤及睾丸扭转、骨肿瘤、甲状腺及前列腺肿瘤的鉴别诊断等。
⑨其他腹部及盆腔器官造影。通过超声造影,可提高腹部及盆腔器官病变的检出率,如脾、胃肠肿瘤,胆囊癌,宫腔输卵管通畅程度、卵巢肿瘤以及膀胱肿瘤检出率,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输卵管超声造影四位成像技术
⑩可利用设备自身携带软件对病变及兴趣区域造影剂随时间充盈情况进行线性评估(如图)。
总之,随着超声造影剂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相匹配的超声诊断仪的出现,超声造影技术不仅能用于诊断,而且逐步向定性诊断及治疗方向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cs/10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