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习俗水平是什么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前习俗水平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论中三水平六阶段的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其中之一。
前习俗水平一般发生在孩子的0~9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分辨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们的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依靠外在事物作出行为判断。
他们的作出行为的依据是否获得奖励或者免受惩罚或者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他们认为可以得到奖励和避免惩罚或者服从权威的行为是好的,但是不会思考惩罚或者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这一阶段孩子的目的是避免惩罚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和作出行为依据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偶尔也满足他人的需要。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并且会认为物质是对等的,比如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这个阶段的孩子能够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需要,有些时候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而以自己觉得平等的方式去作出妥协。
扩展: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对教育有重大影响,是所有教育从业者必须了解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是教师资格证的科目一(综合素质)和科目二(能力与知识)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是教师资证考试中客观题或者简答题的高频考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有两个阶段。
作出判断的故事和依据:科尔伯格在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时采用了两难故事法,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该故事大意为:“欧洲某地的一妇女海太太罹患严重癌症,医师诊断只有一种新制镭锭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药店时,店主将成本仅美元的药物,提高为0美元。海先生为妻子久病已用尽所有积蓄,向亲友借贷只能凑得美元。他恳求店主允许其先付此数取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余款保证稍后补足。店主拒绝并称卖药目的只求赚钱,不考虑其他问题。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无路,就在当天夜间撬开药店窗户偷得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这则故事之后,科尔伯格要被试回答:“你认为海先生偷药救妻的行为对不对?如果说他对,为什么?如果说他错,为什么?”
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的详细解析:习俗水平一般发生在孩子的9~15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着眼于家庭、集体或国家的希望与要求,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而不仅仅是站在个人的角度思考。并了解到了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好孩子”的要求来作出行为。孩子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皮亚杰的“主观责任感”是在本阶段出现的。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道德和作出行为依据来自于权威、法则来维护社会秩序,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
后习俗水平一般发生在孩子的15岁以后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可以用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
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大众认可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同时有一定的功利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相对比较抽象,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尊重每个人的尊严。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zlyy/1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