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痛与纤维肌痛综合征共存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syndrome,F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性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在特殊部位有广泛的压痛点,可继发于外伤,各种风湿病,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及各种非风湿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肿瘤)等。这一类纤维肌痛综合征被称为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如不伴有其他疾患,则称为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症。
慢性盆腔痛的患者经常有痛觉过敏,在腹壁、会阴及臀部肌肉的深处(梨状肌及闭孔内肌附近)往往找到激痛点(如图)。这些疼痛可能与区域性肌筋膜综合征有关(Weiss,),更多地表现为伴有盆腔外激痛点的弥漫性疼痛,这一现象提示了盆腔痛可能与纤维肌痛等中枢敏化相关的疾病有关联(Clauwetal,)。
纤维肌痛已被作为慢性疼痛的模型之一,最突出的特点是弥漫性伤害抑制控制系统(DiffuseNoxiousInhibitoryControl,DNIC)功能失调(Julienetal,)。DNIC功能失调不是所有慢性疼痛的共性,仅仅是其中一部分疾病的特点,包括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不宁腿综合症等。由于DNIC系统受皮质功能影响,这就解释了“病人因素”在疼痛调节中占了主要作用(Yumus,)。由于睡眠障碍可以影响DNIC系统,改善睡眠情况被证实在许多慢性疼痛治疗中有效(Simthetal,)。
幼童时期过度的伤害性刺激对DNIC系统的发育不利。在青少年时期,早产儿比足月儿的激痛点多一倍(Goffauxetal,),但这并不意味着早产儿一定会发生慢性疼痛,仅仅说明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他们罹患慢性疼痛的风险会增高。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例相当,但却慢性疼痛更常见于女性,提示激素水平可能在慢性疼痛中起到重要作用(Berkley,;Buskila,),从而导致了女性对疼痛的易感性。
普通人群中抑郁发病率为15%,纤维肌痛患者抑郁发生率为30-50%,其中三分之二患者既往有抑郁病史或抑郁家族史。虽然目前证据表明抑郁不能对纤维肌痛产生系统性影响,但抑郁降低了患者抑制疼痛的能力(deSouzaetal,)。
在很多案例中,慢性盆腔痛趋向于表现为内脏敏化,与“盆腔性纤维肌痛”有关。虽然无法确定这种敏化与盆腔痛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机制在疼通痛放大过程中的作用。
正如纤维肌痛,在治疗慢性盆腔痛时,我们必须基于对客观因素的考虑,在和病人充分协商后,我们需要针对其不同的特征采取多元化的综合治疗措施。这种治疗包含四条轴线。第一条轴线与伤害性刺激相关疼痛一样,即使用WHO第一、二阶梯镇痛药物,慎用且尽可能缩短第三阶梯镇痛药的使用;同时使用加巴喷丁、氯胺酮甚至一氧化氮等治疗痛觉过敏。重复经颅磁刺激也可以考虑用来刺激DNIC系统(Nguyenetal,)。
第二条轴线是通过适当物理治疗、舒缓的运动和拉伸或者日常体育活动等康复锻炼来防止患者活动时对疼痛的恐惧心理,建立良好的身体机能,改善躯体功能状态。
第三条轴线包括了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放松,甚至对有创伤史的患者采用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EMDR)及对家庭影响为主要原因的患者采用家庭疗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对这一适应症的疗效缺乏有效的评估。
最后一条轴线是社会-职业途径,使得患者在职业卫生医师的帮助下早日重返工作岗位,减少病假时间,提高工作的效率及质量。
北京一般性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治白癜风的偏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zlyy/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