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赵渝下肢静脉疾病成像临床

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从早期以顺行或逆行造影,现如今有了更多选择。年9月19~20日,第四届中国血管大会(CVC)暨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年学术会议暨一带一路国际血管疾病峰会上,来自重庆医院赵渝教授分享下肢静脉疾病成像临床的应用情况。

静脉CTV成像早期对这些疾病的诊断,主要使用下肢静脉顺行或逆行造影。现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诊断方法越来越多,临床中最常用的手段是静脉CTV成像。静脉CTV成像的“设备三要素”,包括:双筒高压注射器、64层及以上螺旋CT以及娴熟的静脉穿刺技术。一、腹、盆腔静脉CTV成像技术要点:清楚的显示腹部动静脉关系;避免对比剂渗漏及避免涡流效应。参数选择:a.直接法,监测下腔静脉(40s);b.盆腔期。对比剂入路:双侧大隐静脉。对比剂:碘普罗胺稀释液。流率:1.5~2ml/s。二、下肢CTV成像技术操作要点:清楚展示静脉及血栓位置、形态;避免栓子脱落;避免涡流效应。后两者可以通过降低流速、加热对比剂(≥37℃)来实现。参数选择:直接法,监测下腔静脉(15s)。对比剂入路:双侧足背静脉。对比剂:碘普罗胺稀释液。流率:1~1.5ml/s。三、浅静脉使用高分辨CTV及三维成像作用:证实皮肤溃疡病变与静脉曲张的关系(静脉微循环障碍和功能丧失);评估下肢静脉结构的内源性阻塞和外源性压迫;可明确评估静脉曲张的范围、交通支。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和髂静脉压迫性疾病的影像为例。1、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像1.1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呈管腔中央类圆形低密度充盈缺损,范围广,常累及全下肢,血栓处管腔明显扩张,患肢软组织肿胀明显。1.2下肢深静脉血栓(慢性期):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层管腔内不规则形状的低密度充盈缺损,节段性分布,血栓处管腔无明显扩大,可有局部管腔狭窄闭塞,管壁不规则增厚,侧支循环增多,浅静脉增粗。2、髂静脉压迫性病变影像直接征象:共同征象——静脉腔扁平(<1/2D症状明显),严重受压可呈线样,动脉骑跨静脉上方。长期压迫者,髂静脉起始端腔内可见增生隔膜,多伴后方椎缘前凸。间接征象:侧支循环开放,远端静脉腔常因涡流充盈不均;单侧、或双侧下肢静脉曲张,患侧肢体肿胀;盆腔静脉迂曲(会阴神经压迫症候群),马尾静脉丛显影(马尾神经压迫症候群);附壁血栓。MRV1、CTV与MRV技术对比诸多研究表明MRV具有对比度高等特点,在鉴别急、慢性期血栓中意义较大。直接法减影CE-MRV:可明确病灶的范围和程度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与否,与CTV无差别。非增强MRV无创:可有效变血栓脱落风险。2、2DTOF-MRV技术(二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原理:流入增强效应。优缺点:无需造影剂,但存在饱和效应。3、3DTOFMRV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静脉形态;术后,观察支架释放程度以及静脉通畅情况;还可以对比不同支架的不同物理特性等。新技术1、3DDSA技术:能够起到显示髂静脉压迫病变、评估支架状态等作用。2、4DCTV:即在血流存在的情况下,进行CTV成像,做到同时评估血流速度以及静脉受压情况。3、其他:4DMRI、3D立式CT等。总结CTV、MRV等辅助诊断技术,具有检查迅速、准确,结果更全面,指标更丰富等特点。目前,MRI已实现没有造影剂的高精度成像。随着科学的进步,最终实现从结构成像到功能成像的转变。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科学大讲堂
贵阳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ys/8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