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民静脉闭塞合并动静脉瘘的发生机制
众所周知,人体的血管由动脉、静脉和之间的毛细血管共同构成。有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造成动静脉瘘的发生。在近期举办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医院血管外科的张学民医师就“静脉闭合并动静脉瘘的发生机制”这一话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演讲。
血管的类别
(1)弹性贮器血管(大动脉);
(2)肌性分配血管(中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微动脉);
(4)交换血管(毛细血管);
(5)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6)容量血管(静脉);
(7)短路血管(动静脉吻合支)。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中,迂回通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组成,流速缓慢,物质交换充分,分布广泛,生理意义是作为“营养通路”;直接通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组成,流速较快,物质交换少,主要分布在骨骼肌,生理意义在于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动静脉短路由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组成,流速迅速,无物质交换,分布在皮肤,生理作用在于调节体温。
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壁先天薄弱和人类直立行走造成,也就是相对高的静水压导致静脉曲张。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应当在静水压最高的部位(也就是踝和足部)出现最早的曲张团块,然而事实上临床首先见于小腿的上1/3位置。且该假说缺乏其他部位的一致性。Basmajian发现髂静脉瓣膜功能好的远侧大隐静脉扩张迂曲,反之盆腔静脉不好的,远侧大隐静脉健康。因此国外有观点认为静脉曲张和便秘有关,也有人指出和腹压增加有关。盆腔存在动静脉瘘的危害较高,可导致后期心脏功能的异常(65%)、下肢的严重水肿(39%)、下肢缺血或腰部疼痛(21%),部分患者在查体过程中可闻及腹部杂音(89%)。针对类似病例,以往通常采取外科开放手术处理,手术死亡率高达34%。
年Quincke发现静脉曲张的静脉搏动,认为和动静脉瘘有关。近年的观点认为动静脉短路在静脉曲张形成中发挥作用:毛细血管前的动静脉短路开放,导致激流损伤动静脉连接处静脉壁。Vogler和DeReus和Vink在静脉造影时发现静脉功能不全的下肢动静脉短路。病理学和组织学检查,通过测量静脉氧含量和局部循环时间,进一步支持动静脉短路的理论。有学者甚至引入了“动脉曲张”的概念。
静脉功能不全的典型症状也可以见于创伤性动静脉瘘。有时静脉曲张早期可以触及搏动。雌性激素可能损伤静脉壁,使已存在的动静脉短路开放。动静脉短路可能是一类特殊小腿疼痛的原因。在一些剥脱手术中出现大量出血,有文献报告三次被迫切开血肿区域,发现动脉出血(有组织学证实),这些部位可触及温度上升。有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试验进行验证:将不能通过正常毛细血管通道的聚甲基二甲酰基(polymethyl-metachryl)微球注射进动脉后,可以在静脉端回收,回收结果显示可能存在生理性动静脉短路。
静脉疾病合并动静脉瘘的原因和机制
导致在静脉疾病中发现动静脉瘘的原因,有假说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可能造成动静脉瘘,与低氧、剪切力和静脉高压导致低氧诱导因子-1和其他生长因子上调有关,最终导致微血管生长。之所以静脉血栓导致远端动静脉瘘形成,可能的机制有:
(1)近端静脉梗阻导致静脉静水压增高,动静脉短路静脉端压力随之增高,调节机制失效,短路开放形成动静脉瘘,进而使静脉端压力进一步增高,更多动静脉短路开放,形成恶性循环。
(2)动静脉短路的闭合需要动脉端和静脉端存在适当的压力差,当压力差消失(如休克或静脉高压)时,闭合机制失效。
(3)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动脉和静脉在解剖上似乎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实际上不是完全隔断的各自独立的系统,生理性动静脉短路在正常情况下也是广泛存在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由于某些动因触发动静脉短路的开放,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肢体的极度肿胀。
总结
静脉曲张的发生可能和动静脉瘘有关。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可能造成动静脉瘘。微循环中存在生理性动静脉短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由于某些动因触发动静脉短路的开放,导致动静脉瘘形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zz/9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