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家长开学综合征不要低估孩子的理

北京治疗白癜风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1/

下周,学校就要正式开学了。据说现在各个家长群都躁动不安,特别是娃刚上幼儿园或者刚上小学的家长,简直比娃还要紧张,各种担心焦虑,甚至睡不好觉,有人说这叫“家长开学综合征”。具体的临床症状包括:

担心娃的适应能力,在新环境里和同学们不合群、受委屈;或者太调皮、惹麻烦;

担心娃的学习能力,别家孩子都提前补课了,怕自家娃跟不上节奏,自信心受打击;

担心老师的责任心,不能一碗水端平,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不待见;

担心别的家长“会来事”,而自己不擅长和老师拉关系,导致自家娃被老师忽略;等等。

如果你是家长,可以对着这几项自查一下,看你是否也有“开学综合征”。

家长对孩子过度担心,往往是低估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总觉得他太小,什么都不懂,应对不了学校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包括同理心、分享、互惠、公平甚至社会等级的概念,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人际关系就好像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孩子在这方面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熟。

我之前看到一位人类学家和儿童发展研究者,名叫许晶,在一席的演讲,她提到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对儿童早期人际心理的发现,很有意思。

比如,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好人坏人”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答案是,6个月。研究者给6个月大的婴儿看两段视频。第一个视频中,有个红色圆形小人在努力地爬坡,可是怎么都爬不上去。这时候,来了一个蓝色方形小人,它从后面推着红色圆形小人,帮助它爬上了坡。第二个视频中,还是这个红色圆形小人在努力爬坡,它好不容易快要爬上去了,这时候突然跑出来一个黄色三角形小人,它把红色圆形小人挤了下去,让它功亏一篑。

放完这两段视频,研究人员在婴儿的面前摆了两个玩具,一个是蓝色方形小人,一个是黄色三角形小人。结果,大多数婴儿伸手去拿了那个“乐于助人”的蓝色方形小人。你看,这个实验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善恶”的概念。

再比如,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公平”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答案是,15个月。研究人员给15个月大的婴儿看两张图片。图片里,有人在给两位女士分饼干。第一张图片,每人面前各有两块饼干;第二张图片,一个人面前有三块饼干,而另一个人面前只有一块。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对第二张图片注视的时间更长。这表示,第二张图片让他们感到惊讶,与他们的预期不符。

可见,从15个月开始,婴儿就对“公平”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预期。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如果把图片里的两位女士换成两个枕头,那么婴儿对两张图片的注视时间就差不多。这说明,婴儿不是对数量的不同感到惊讶,而是理解到了人际关系中的公平分配问题。

再说个更让人吃惊的。孩子从什么时候起有了“等级”概念?比有公平概念更早,是10到13个月。研究人员给这个年龄段的婴儿看两段视频,一个大方块和一个小方块面对面走过去,狭路相逢,挡了各自的道。第一个视频中,小方块俯下身,给大方块让路;第二个视频中,是大方块俯下身,给小方块让路。

结果,婴儿对第二个视频注视的时间明显更长,“大的低头给小的让路”让他们感到惊讶。这也许表明,婴儿最开始具备的社会秩序观念并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强者支配弱者”。

你看,我们以为婴儿对善恶、公平、等级这些人际概念一无所知,其实他们从6个月到1岁时,早在他们能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领会了。

好,我们继续看,当娃进入幼儿园,他们对人际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就拿“分享”这件事来说,家长们都会告诉娃,不能太自私,要学会分享,零食一起吃,玩具一起玩。其实家长们根本不用教,孩子天生就懂得分享,而且这其中的动机远比家长想象得要复杂。

许晶作为人类学家,专门跑到幼儿园里做田野调查,她给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小朋友们需要完成一个简单任务,然后得到两块糖作为奖励。然后,她会问小朋友,愿不愿把其中一块糖分享给别人?在参加实验的全部19个小朋友中,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分享。

接着,许晶告诉他们:今天幼儿园来了两个新同学,其中一位只是今天来参观,以后就不来了;另一位会留下来,以后就是你的同班同学。你的这块糖,愿意分享给哪一位?如果把这块糖装进信封里分享给他,你要不要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如果把“分享”看成是纯粹的利他动机,就是想让别人高兴,那么,这块糖分享给谁都是一样的,而且写不写名字无所谓。而实际结果是,有14位小朋友选择分享给留下来的那位,只有5位小朋友选择分享给会离开的那位。而且,所有19个小朋友都要求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许晶问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不少小朋友说:因为留下来的那位可以跟我做朋友,以后他也可以把东西分享给我。你看,3岁孩子并不是把分享看成纯粹的利他,而是明确知道分享能够带来互利互惠。许晶说,她在幼儿园的观察中也发现,孩子们对分享这件事特别上心,谁给了谁什么东西,谁没有还礼等等,小朋友心里都有一本账,记得特别清楚。

这让我想起原始部族里的生活方式。按照经济学家的想象,在货币出现以前,原始部落里的人是进行“物物交易”的,一筐土豆换一把斧头之类。但人类学家发现,真实的原始部落根本没有物物交易这回事,而是通过分享来互利互惠:今天你从隔壁老王那儿拿两个鸡蛋,明天老王从隔壁老张那儿拿一筐土豆,这些都是无偿的。当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谁给了我什么东西,以后他有需要时我也会分享给他,这是一笔不断滚动、永远不会被还清的人情账。

也许,这种以分享为基础的互利互惠早就写进了人类基因,小朋友们无师自通。甚至,在许晶做调查的幼儿园里有个三岁的小朋友过生日,这个小朋友告诉老师:你要给园长分一块大点的蛋糕,你要跟你的领导搞好关系。

乍一听我们会很吃惊,这孩子要成精了?其实暴露出来的是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就像许晶说的:“到底什么是‘纯真’?这其实是我们强加于儿童的定义,是我们自己心理的投射,或者说是成年人自己的道德想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cs/131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