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基础如何正确评价自家孩子身高
临界(第2.3~3.0百分位,即Z分值-2.00~-1.88),
轻度(第0.6~2.3百分位,即Z分值-2.50~-2.00),
中度(第0.1~0.6百分位,即Z分值-3.0~-2.5),
重度(第0.1百分位,即Z分值-3.0)。
2、身高偏矮如何判定?将身高位于第3~10百分位定义为身高偏矮。年6月至11月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3、儿童体格发育中身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括遗传、内分泌、营养、环境、疾病以及社会心理因素。4、生长模式及机制宫内胎儿期生长主要受控于营养状况,以代谢轴调控生长轴,即营养物质促进胰岛素分泌,继之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s,IGF)分泌而促生长。
生后生长:
婴儿早期生长基本延续胎儿期调控模式,开始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6月龄后,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开始呈现促生长作用,逐渐替代生命早期营养调控模式,遗传因素对生长的影响也自2岁以后充分显现。
儿童期的生长则以生长激素轴调控为主,生长速度下降并相对稳定于5~7cm/年。
青春期的生长调控转为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协同作用,体格生长进入出生后生长的第2个高峰期。但在即将进入青春期时,可出现暂时性生长速率缓慢,随后出现身高快速增长,进入突增峰速度(peakheightvelocity,PHV)阶段,继之减速至最后停止生长。女童PHV增幅7~8cm/年,持续1~3年,整个青春期共增长23~25cm。男童PHV较女童晚2年左右,增幅9~11cm/年,共增长25~28cm。
5、儿童体格发育如何评估?准确、可靠的数据测量;
将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匀称度和成熟度等指标结合起来,并采用标准化生长曲线进行动态评价。
在对儿童体格发育评估时,获取个体连续性的生长监测数据,对怀疑体格发育异常儿童应至少动态追踪观察6个月(最好12个月)以上,帮助医生评判其真实生长状况。
医师及家长对儿童体格发育的规律和调控机制有一个科学的、清晰的、准确的认识才能正确评估和规范管理儿童体格发育。
6、生长水平如何评价?将测量值与参照值比较,获得该儿童在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建议采用中国0~18岁儿童生长参照标准及生长曲线进行评价。
年龄的身高标准差法或百分位法分别以xˉ±2s或百分位数P3~P97为正常范围,尚需要结合遗传身高判断。
若身长或身高低于xˉ-2s或P3需考虑矮小症。宜转诊儿童内分泌科,进一步检查排除各种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病及矮小相关综合征。
如身高超过xˉ+2s或P97,也需及时转诊,进一步排除性早熟、Klinefelter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巨人症等疾病。
7、生长速度如何评价?通过定期连续测量获得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长值,是决定生长发育水平的关键。
判断儿童或青少年身高生长速度是否“偏离”,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生长曲线图。参照标准并非是身高曲线P50中间位置,遗传身高为曲线参照位置。
跟踪儿童身高获得的生长曲线图可筛查生长速度异常的儿童,关键是“定期”或“连续”测量。如某儿童定期测量值各点均在生长曲线上同一等级线,或在2条主百分位线内(P3、P10、P25、P50、P75、P90、P97)波动说明该儿童生长正常。对怀疑体格发育异常儿童经动态追踪观察后发现年龄的身高曲线向下偏离越过2条主要身高百分位数曲线(如从P25到P10)或生长速度在2岁儿童中7.0cm/年,2~4岁儿童5.5cm/年,4~6岁儿童5.0cm/年,6岁至青春期前儿童4.0cm/年,青春期儿童6.0cm/年则考虑生长缓慢。
由于青春期的生长特点、起始时间早晚、进展快慢、生长高峰速率以及父母遗传因素等巨大差异的影响,导致青春期生长评价更为复杂。
下曲线图中女孩身高根据父母身高计算孩子遗传身高.5cm,约处于P10位置,现在孩子7岁,身高位于P75-90百分位置,明显高于遗传身高对应的P10百分位置,故应追问孩子出生至7岁身高发育情况,体重情况,性发育情况,最后确定是性早熟。所以,孩子身高评价要准确、合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8、身材匀称度如何评价?体型匀称是评估体重与身高(长)的关系。身长的体重(weightforheight,W/L)。
体质指数能:肥胖儿童中可选用体质指数反映整体肥胖程度。
坐高(头与脊柱之和)与身长或身高的比值,反映身体比例即匀称度。矮小儿童中常采用坐高/下肢长鉴别匀称性或非匀称性矮小;上下部量比例失常的短肢型侏儒需考虑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症、非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伴面部、躯体不对称,身体比例异常儿童,需除外遗传性骨病或矮小相关综合征。如躯干四肢左右不对称患儿需要考虑Silver?Russell综合征;
存在颈蹼、盾状胸、肘外翻、面部多痣等特点需考虑Turner综合征;
存在眼距宽、内眦赘皮、眼睑下垂并下斜、双耳位置低并后旋等面部特点需考虑Noonan综合征。
9、成熟度如何评价?(1)性发育程度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第二性征、性器官发育与性功能水平。第二性征发育常规采用Tanner分期评价;
性器官发育评估采用B超检测卵巢容积、子宫大小,或测定阴茎、睾丸长径。卵巢容积超过1~3ml、睾丸长径≥2.5cm提示进入青春期;
性激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抑制素B等生化学指标可辅助了解性发育情况。
判断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水平可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GnRH)激发试验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releasinghormoneanalogue,GnRHa)激发试验。
临床上如女童在8岁前、男童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需考虑性早熟;
女童在13岁后、男童在14岁后未出现第二性征发育,需考虑性发育延迟(如Turner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等),均需转诊到儿童内分泌科进行进一步评估。
性早熟儿童要综合遗传身高、性发育开始时候身高及骨龄、性发育分期等评价对孩子影响水平。
(2)骨龄评价。骨的成熟与生长有直接关系,骨龄反映儿童体格发育成熟度较实际年龄更为准确。
根据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关系,可判定为骨龄等于、落后或超前于实际年龄大多采用实际年龄±2s为正常骨龄范围。
儿童骨化中心的出现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骨龄可协助诊断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儿童骨龄显著落后;中枢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则骨龄明显超前。
骨龄评定方法不同及判定人不同可致判定结果差异。
10、儿童体格发育临床实践注意事项。
儿科医生准确运用评估手段、科学解读体格发育评价结果;
早期识别、动态监测儿童体格发育状况;
对偏离正常水平的儿童需要寻找原因,如非病理性因素,给予营养、运动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的指导,促使其体格发育回归到正常轨道;
同时教育家长正确对待,避免过度焦虑;
但对于怀疑体格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患儿需做好及时转诊至儿童内分泌等临床专科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的准备。
最全面了解儿童0~18岁的成长过程与健康状况是每名儿童拥有生长曲线图、发育状况评估与预防接种的详细资料,其中特别与疾病诊断有关的资料,包括出生身长与体重、定期体检数据;认知与青春期发育的关键年龄等。儿童的生长曲线图、发育状况评估资料不仅随时帮助儿科医生与家长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甚至为将来儿童的下一代生长发育的判断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但目前的状况是除预防接种外,缺乏系统的生长与发育资料。实现中国每名儿童都有自己的生长发育资料是一项既简单又复杂的工程。每一位宝爸宝妈们为孩子每一次体检数据在生长曲线做好标记,等孩子18岁后,可以给孩子留下一个宝贵的礼物:完整的生长曲线图!
参考资料:
1、张亚钦.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状况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58(3):-.
2、黎海芪.生长发育是儿科学的基石[J],中华儿科杂志.,58(3):-.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9(3):-.
4、参考文献:《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中国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53(12):-.
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zz/11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