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消化系统造影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潮涌般出现、多种特色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河南中医院设置的国内第一家“癌性肠梗阻专科”,长期实施“柔性融合诊疗技术”,正在为更多病人带来临床获益。
消化道造影技术历史已久,不仅能显示消化道病变的形态及功能改变,同时也可反映消化道外某些病变的范围与性质,临床应用广泛。在肠梗阻专科领域,更显重要。
01正常食管黏膜02贲门失驰缓症贲门失弛缓症属于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食物因无法顺利通过而滞留,从而逐渐出现食管张力、蠕动减低及食管扩张。吞钡检查见食管扩张,蠕动减弱,食管末端狭窄呈鸟嘴状,狭窄部黏膜光滑,是贲门失驰缓症患者的典型表现。
03迷走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是最常见的主动脉弓畸形,起始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向右走行于食管与胸椎之间,或食管与气管之间,或气管前。约有1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幼儿发病居多,多因呼吸道感染就诊。成人发病者罕见,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吞咽困难。
04右位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因其走行于气管和食管的右侧而命名,是指主动脉弓相对气管的位置。正常的主动脉弓位于气管的左侧,而右位主动脉弓位于气管的右侧,可在中线偏左或偏右侧下行。单纯右位主动脉弓患者多数无症状,但部分可能产生食管气管压迫症状。
05双主动脉弓双主动脉弓是临床最常见的血管环形式,主动脉弓向前达气管分为左右两个主动脉弓,然后包绕气管和食管,通常右侧动脉弓粗于左侧动脉,然后延伸达食管后合并而进入降主动脉,位于躯干中线的左侧,偶有左侧动脉弓闭锁。食管造影检查可显示在胸椎第3、4水平上段食管两侧压迹,右主动脉弓造成的压迹较大且位置较高,左主动脉弓造成的压迹较小且位置较低。
06糜烂性食管炎糜烂性食管炎(EE)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常见类型,多数患者有反酸、烧心等反流症状。内镜下黏膜损伤也较明显,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动力障碍、反流物的侵袭等有关。组织学上表现为食管上皮部分或全层缺损、固有层炎性反应、上皮乳头延长、基底层细胞增厚等。
07食管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是门脉高压(肝硬化进展期的并发症)的结果,好发于食管下段粘膜下层。虽然静脉曲张可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形成,但最多见于食管下端数厘米之处。大约50%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08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EHH)是指胃和/或腹腔内脏器通过膈食管裂孔进入胸腔内,属于常见的良性疾病。常见病因包括创伤、先天发育不全和医源性因素,其他原因包括妊娠、肥胖、腹水、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09咽食管憩室咽食管憩室是食管憩室中的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是由于咽食管后壁咽下缩肌与环咽肌之间有一缺少肌层的小三角形薄弱区。因食管内压力增加导致局部黏膜及黏膜下层自薄弱区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
10食管憩室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同的囊袋,称为食管憩室。一般分为:1.真性憩室,憩室含有正常食管壁全部组织结构,包括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2.假性憩室,憩室只含有黏膜和黏膜下层。
11食管异物食管异物是指因饮食不慎,误咽异物,如鱼刺、骨片等,异物可暂时停留或嵌顿于食管。常表现为食管异物感、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
12食管肿瘤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消化道造影主要表现为病变处食管管腔扩张受限,局限性管壁僵硬,蠕动消失,浅小溃疡形成或局限性小充盈缺损,呈偏心性狭窄,或出现食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肿瘤向腔内和腔外生长时可形成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并可出现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上消化道造影对于早期食管黏膜病变,功能性改变,比较敏感。
13食管气管瘘食管气管瘘是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原因,如外伤、食管癌等引起的气管食管相通的一种疾病,大多数表现为进食后呛咳、呕吐及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14食管纵隔瘘食管纵隔瘘是食管癌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等炎性指标明显升高。
15食管纵隔气管瘘食管纵隔和气管瘘是晚期食管癌的常见并发症,癌组织侵润食管全层继而侵犯气管、支气管后由于癌组织坏死破溃,于自然病程中即可形成瘘。由于瘘的存在,食道分泌物和食物进入纵隔和气管可分别引起纵隔炎及肺部感染。
16十二指肠乳头
17十二指肠腺瘤
十二指肠腺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良性肿瘤,误诊率高,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及右上腹压痛,其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能显示肿物影像,并可显示内镜不易见到的横部或因肠腔狭窄内镜不能伸入的病变。所以十二指肠低张造影亦为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与胃镜检查起到互补作用。
1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钡餐检查,可发现龛影,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溃疡周围因炎性水肿而形成环形透亮区。
19十二指肠憩室
憩室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为突出于肠壁的袋状物。十二指肠憩室在胃肠道憩室中居第2位,仅次于结肠憩室。十二指肠壁局限性肌层缺损,长期肠腔内压增高是促成憩室出现的直接原因。常规上消化道造影典型表现为囊袋状影突出于肠腔之外,大小不一,边缘光滑整齐,可见正常黏膜位于憩室内。
20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X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是明确诊断该病的关键,典型的压迫症状可表现为:钡剂通过十二指肠横部时受阻,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脊柱中线处中断,可见到该处有纵行或斜行整齐的压迹和/或钡剂受阻中断现象,钡剂有整齐的类似笔杆压迫的纵行切迹——「笔杆征」。
21正常小肠黏膜
22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其小肠粘膜绒毛萎缩,严重者甚至出现绒毛消失。胃肠钡餐造影以空肠段改变最为明显。主要X线表现可出现弥漫性肠腔扩张、积液并钡剂分布异常,肠曲分节呈雪片状分布现象,肠道运动功能下降,钡餐通过时间延缓。
23小肠蛔虫
消化道钡餐造影的X线直接征象:绝大多数可在回肠,少数可在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见到蛔虫影。长11~15mm,宽3~5mm的条状或卷曲的蚓状透亮影,一端稍尖。
24小肠多发憩室
上消化道气钡造影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整齐光滑的袋状结构向肠壁外膨出,并以宽径或窄径基底部向肠腔开口,不含肌层的憩室壁较薄弱,小的憩室可隐匿于临近肠系膜内。
25回肠末端麦克尔憩室
麦克尔憩室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黄管退化不全所形成的回肠远端憩室。小肠插管双对比检查的X线影像特征有:回肠远段突向肠腔外,有与肠管长轴垂直的囊袋状结构,即T征;憩室与回肠交界处呈狭颈征,或为三角形黏膜区;憩室内偶可见特大皱襞,类似胃黏膜形态。
26结肠多发憩室
是指在结肠壁上发生突出于肠腔的袋状物。憩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肠壁局限性肌层缺陷及肠腔内压力增高。结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可以显示憩室的大小、形态、数目及分布等。
27溃疡性结肠炎
由于粘膜水肿、溃疡形成、肠壁炎性浸润、肠管痉挛,病变后期X线多出现结肠袋消失,结肠缩短、僵直、重者如水管状。
28先天性巨结肠
X线片多可发现肠腔充气扩张或低位肠梗阻,造影显示典型的狭窄段、扩张段和移行段基本可明确诊断。
29结肠癌
结肠癌的X线表现依据病理形态不同,X线征象各异,但有共性的改变:
1.局部管壁癌肿生长突入管腔时可表现为不规则充盈缺损,双对比像上则为块影或环形影。粘膜皱襞破坏消失,管壁僵直,轮廓不规则,局部结肠袋消失。如肿瘤较大,可出现钡剂通过困难。
2.肠腔狭窄偏于一侧或形成环状狭窄时,其轮廓可以光滑整齐或不规则,肠壁僵直、粘膜皱襞破坏、病变段与正常段分界清楚。狭窄严重时易造成梗阻,使钡剂完全不能通过。
3.腔内可形成形状不规则的龛影,其周围有结节状隆起,呈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狭窄,肠壁僵硬,粘膜皱襞破坏,结肠袋消失。
乙状结肠与降结肠移行部肿瘤
乙状结肠肿瘤
背景--是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涵盖由胃肠道原发肿瘤、系膜或盆腔肿瘤及其复发转移瘤导致的完全或不完全肠道梗阻。
晚期原发或转移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常见原发肿瘤为卵巢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小肠梗阻(50%~61%)较大肠梗阻(33%~37%)常见,>20%癌性肠梗阻同时发生大肠和小肠梗阻。一般来讲,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
肠梗阻成因多为腹腔内肿瘤压迫肠道、腔内梗阻、肠壁内浸润或广泛肠系膜浸润。
腔内肿瘤有时未完全堵塞肠腔但可引起肠套叠导致完全性肠梗阻;
黏膜内浸润会阻碍管腔或损害肠蠕动功能加剧梗阻症状;
肠道或腹腔神经丛浸润可引起肠蠕动严重障碍和随之而来的肠道梗阻。
肿瘤外因素如副肿瘤神经病变、慢性便秘、阿片类药物引起的肠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肾功能不全、脱水、肠系膜血栓形成、手术粘连和放射性纤维化也可以促进癌性肠梗阻的发生和演变。
大多缓慢发病,常为不全性肠梗阻。
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其临床表现与肠梗阻部位及程度相关。癌性肠梗阻诊断要点包括:
(1)恶性肿瘤病史;
(2)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
(3)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
(4)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5)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X线腹部平片检查是诊断肠梗阻常用检查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腹部CT扫描作为肠梗阻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
随着我国腹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棘手的临床难题。患者及其家庭面临极大的痛苦和精神压力,也给医生带来技术和情感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年,国内发表了《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治疗的专家共识》,迄今总体进展不大;
传统的观点仍然坚持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频发的终末期事件,癌性肠肠梗阻治疗目标是改善生活质量,治疗原则为个体化姑息治疗,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和其他姑息治疗。
癌性肠梗阻姑息性手术可缓解梗阻症状、恢复进食,部分患者还获得减瘤和进一步治疗的机会。然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很高,而且重新发生梗阻率也高达6%~47%。对于生存短暂的患者来说,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不得不将最后的时光留在手术的恢复过程中,而且还要花费不菲的医疗费用。
由于癌性肠梗阻梗阻部位常为多发,易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性循环,病情重,预后差。
迄今为止,林林总总研究数十年,结论仍然为:
单病种·多学科·特色·诊疗平台针对癌性肠梗阻发病率高、治疗方案选择困难、预后差等临床现状,为切实解决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痛苦,河南中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置,为癌性肠梗阻多学科融合精准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探索与诊疗服务平台。
河南中医院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丰富成功经验的肿瘤中西医结合医疗专家团队,医护人员25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护理人员15人,配备先进诊疗设备。
以中西医融合治疗为原则,控瘤为本,标本兼治,强调不同医学体系、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法之间优势的相互补充,全面实施的舒适医疗服务模式,让病人在治疗、康复过程中享受愉悦体验,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团队由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医生领衔,其从事肿瘤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掌握先进的诊疗技术和经验,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医肿瘤学家、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充分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医学相结合,对恶性肿瘤及癌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有独特见解及较深造诣。
门诊位于一号楼2楼肿瘤科门诊3诊室,主诊医生为邓运宗医生,挂号方式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医院门诊挂号。
病房设置于5号楼5楼,目前设置床位33张。
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癌性肠梗阻异质性极大,患者临床获益的大小,取决于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而最佳的癌性肠梗阻个体化治疗方案会与时俱进;
在学科建设之初,即发起以单病种为主导的区域性、院际间、多学科诊疗团队建设,成立“癌性肠梗阻临床诊疗专家指导委员会”;
该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包括影像科、胃肠外科、肛肠科、微创介入科、消化科、营养科、肿瘤科、中医、针灸等专业,医院在本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医院间条块分割,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探索在癌性肠梗阻这类复杂难治疾病上的更新型医疗模式,并将影响力及医疗服务辐射到更多区域。
目前,这些优秀的专业团队已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特色技术--柔性融合诊疗技术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行为和可变的治疗反应,如生存率和再梗阻率,不可治愈的肿瘤患者往往希望从姑息性治疗中获得可观的收益甚至治愈的希望,学科进步目标也正是要改善部分患者的结局。
近十余年,表面肿瘤学进展,为癌性肠梗阻治疗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腹膜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常常引起癌性肠梗阻。肿瘤腹膜转移患者传统上认为预后差,手术治疗没有显著意义。随着外科技术进步和近年来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一些腹膜转移伴发癌性肠梗阻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于肿瘤腹部转移的重要进展与癌性肠梗阻发生时的生物学特性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关联性,癌性肠梗阻临床治疗理念变革的时机已经来临,现有理论及临床实证的资料亦足以支撑治疗模式的改变,故致力解决这一临床难题的癌性肠梗阻专科建立应在情理之中。
癌性肠梗阻属中医学的“关格”、“肠结”、“腹胀”等范畴,发生机制多为邪毒凝滞,日久化热,热结肠间,阳明腑实;或热邪郁闭,湿邪中阻致肠道湿热蕴结;或肠道气血痞结,气滞血瘀,瘀结留滞,升降失调,肠道闭阻,腑气不通,传导失司而致本病。治宜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里攻下。治疗多采用承气汤为主方的中药直肠用药、针灸、穴位贴敷等。直肠内用药既有通利之功,又无伤脾之虞,符合肠梗阻基本病理生理变化。中药直肠用药+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确切,无毒性及不良反应。目前已成为癌性肠梗阻专科综合治疗方案中基础治疗措施,同时亦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抗肿瘤治疗的晚期患者。
河南中医院邓运宗团队
在“肿瘤舒适医疗”原则指导下,
提出经审慎选择的病人,
可以以根治治疗为出发点,
力求最大限度的生存获益;
基本技术路线为:
河南中医院依据相关学科进展与临床探索,提出并长期实施针对癌性肠梗阻特色诊疗技术--
主要内容涵盖肠梗阻基础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以及相关技术高度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与有机融合,优势是选择适宜临床路径,实施基础疗法支持下的肿瘤控制治疗。
是从肿瘤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应用现代临床技术发展的成果,采取适宜、适度、合理的技术路线,以肿瘤控制为核心,联合应用营养及调理、积极审慎的应用柔性与体腔肿瘤控制技术、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是在精确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病理类型、肿瘤侵犯范围、分子生物学状况、对机体功能影响程度、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和既往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合理、有计划制订针对病灶、靶区域及全身的温和治疗计划,应用多种手段,在可及、可行的部位、通道,输送经特殊处理或具备缓释作用的活性治疗因子,使其作用范围尽可能覆盖病灶及影响区域,作用时间更持久,达到控制、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消除或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之目标。肿瘤治疗的活性因子可以是化学性的、也可以是物理性的。实践柔性肿瘤控制技术,重视的是病情、病理生理过程评估精准性、治疗方案的温和性、治疗靶区的合理性与可及性、治疗过程的微创性、活性因子可得性、治疗效果的客观性。
临床诊疗策略为:
的建立有利于治疗路径个体化、治疗措施规范化、治疗手段多样化,治疗效果客观化,更有利不同患者分层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专心成就专业在肿瘤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以体谅、慰藉、关切的情怀,以良好的医学人文观、伦理观善待病人;如何用最为合理的诊疗措施去应对各式各样的病情,解除患者的痛苦,给患者切合实际的心理、精神和躯体的治疗处置;如何在处理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个体化特点,还要注重因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或反应等等,都对目前医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河南中医院提出并实施的策略,是应用现代科学知识技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和病人最大化获益的统一,迎合了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基本模式: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确保肿瘤病人得到最佳方案的治疗;精准治疗,直接毁损肿瘤病灶,并有效抑制患者体内的癌变细胞并诱其凋亡;全面调整、改造机体的状态,提高抗病能力。
基本原则:精准定位,精确治疗,身心和缓,灵性关怀。
基本内容包含有核心技术、营养治疗、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等四个方面。
核心理念是肿瘤全身、区域、局部的精准治疗与精准调理的有机统一,肿瘤控制、营养支持、心理舒缓与灵性关怀的紧密配合。
是在舒适医疗原则指引下开展起来的,它使我们对癌性肠梗阻治疗的最终目的,已不再是满足通常的“缓解症状”,而是以根治性治疗为出发点,联合应用代谢支持及调理治疗、积极审慎的抗癌药物治疗、规范的肠梗阻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状态、降低体内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在肿瘤患者代谢支持治疗的快速进步、新型抗肿瘤措施的潮涌般出现、抗肿瘤药物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入、多种特色癌性肠梗阻治疗技术日益成熟等多种因素的促动下,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将为其带来更大的临床获益。
舒适医疗承载了中晚期肿瘤病人期待,它应用核心技术MCLON,让病人接受合理、适宜、适度、有效的治疗,达到身心灵的平衡,获取治疗获益与治疗舒适度的最大化。
河南中医院
提出并实施舒适医疗策略
实现了最小创伤化控制肿瘤
和病人整体最大化获益的统一
癌性肠梗阻专科特色诊疗
是舒适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又一体现
-
转载请注明:http://www.kohkf.com/wazz/9426.html